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生态书写与现代性反思:解读阿来“山珍三部曲”
  • [摘要]阿来在2015—2016年相继推出《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三部中篇力作,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生态之风,更丰富了21世纪以来文学书写的地域景观和人文精神。在被誉为“山珍三部曲”的系列中篇中,阿来以其一以贯之的虔诚与热情倾力书写生他养他的雪域高原和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同胞,作家极目所望及笔触之处不只是故土与乡情里的人情世故,更有藏族地区多样的自然生态与风俗民情,其间的表达与反思彰显作家鲜明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整体观。
  • 张凡 张银蓉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02-109  共有 519 人次浏览
  • 论黄毅《新疆时间》中的“你者”叙述
  • [摘要]《新疆时间》是壮族作家黄毅的散文集,于2016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文章拟从“你者”的叙述角度出发,结合对作家创作的访谈进行分析,认为该作通过“时间”的“你者”叙述,呈现出审美关照下的一种“你我”对话关系中的新疆地域共同生活场景,对反映叙事再现中的地方"共同生活"创作经验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 王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10-117  共有 389 人次浏览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神话学史书写——以哈尼族神话研究为主线
  • [摘要]既往的中国神话学学术史研究, 在国别、专题、时期、目录学等多个维度上,已形成较成熟的书写范例,但从族别视角彰显多民族神话叙事及其学术理路的书写实践尚待深入掘进。以哈尼族神话研究为例,其学术史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塑的历程。1949年以来,哈尼族神话的采录相继不绝,不仅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体系的基础工程。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出版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哈尼族神话研究的多学科参与,并将哈尼族神话锚定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图景中。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神话学史书写,可从国家话语、国际学术格局、民族文化认同和学术范式等方面次第展开。
  • 张多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18-128  共有 373 人次浏览
  • 体裁、歌手、语境——20世纪吴语长歌研究的三个维度
  • [摘要]体裁是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话题,从视之为静态的文本分类规则,到视其为文本与主体之间循环运动的定位、期望、管理之系统,对其形象的塑造和阐发,自然地会衍生出对语境、歌手的关注。从吴语长歌与史诗的体裁异同辨析,到对歌手、语境的讨论,这些探索都推动着学者愈发逼近民间文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民间文学生活”。由此,歌谣研究从找寻“科学规律”转向了感受“经验生活”,从而使得民歌获得了更有张力的阐释空间。
  • 1.廖元新 2.万建中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29-136  共有 387 人次浏览
  • 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
  • [摘要]中国学界较为关注柳田国男的民间文学研究,但对于日本民间文学的其他研究路径却不甚了解。事实上,在日本民俗学的初创期,口承文艺(民间文学)研究是日本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柳田国男外,折口信夫、南方熊楠等著名民俗学者也在口承文艺领域建树颇丰。之后,由于日本民俗学界重民俗学轻民间文学的研究倾向,以关敬吾为首的一批学者,只好另外成立了有别于日本民俗学会的独立学术组织——日本口承文艺学会,积极推进口承文艺的国际比较研究,并对柳田国男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和超越。近年来,日本口承文艺研究形成了朝向当下的都市传说研究、讲述人研究、灾害传承研究等研究趋向,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 陆薇薇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37-150  共有 570 人次浏览
  • 《山海经》传入日本时代再考辨
  • [摘要]《山海经》究竟于何时传入日本,学界观点不一,需要进行考证与辨析。通过梳理中日文化交流史及《山海经》在中国的传播史可知,《山海经》传入日本的时代不可能早于公元一世纪。学界已有的古坟时代传入说,其论据并不可靠,直到四世纪末之前,《山海经》传入日本的可能性都极低。学界既有的奈良时代传入说,论据并非全都可靠,通过分析可知,《山海经》大约是在四世纪末至八世纪初之间传入日本的;而第一次确切的文献记录出现在九世纪末。
  • 刘雪瑽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51-159  共有 1942 人次浏览
  • 传说、笑话、谣言:“石犀移动致灾”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体裁叙事
  • [摘要]成都天府广场出土石犀的考古事件激活了传统厌胜巫术文化和本地的海眼传说,一则“石犀移动致灾”禁忌叙事快速成型,并演绎为一场网络民间文学表演。守禁表演、伪操演与公共话语表达构成了该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多元场域。该案例说明,官方机构化身网络中的ID号,若遵循了民间文学体裁叙事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的法则和伦理,就可以作为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主体;叙事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表演,呈现为多元的民间文学体裁;表演主体用主位视角来界定民间文学体裁的行为,扩展了“民”的自由意志的实践范围,承担了引导社会话语的公共责任。
  • 邱硕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60-168  共有 355 人次浏览
  • 微观书写与雅言俗语:《岁时杂记》中宋代民众节日生活记录
  • [摘要]《岁时杂记》作者吕希哲“食相门之德,既目击旧礼,又身历外官,四方风俗,皆得周知”,其著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节日生活史料。“非日常”节日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高度凝现,《岁时杂记》聚焦节日生活细节,关注具体而有趣的节俗、节物及节物的精美制作流程,这些微观生活叙述视角体现了宋人的节日审美与节日生活情趣。吕希哲对节日生活的记录与书写,既有文人诗词的雅致表达,又用世俗俚言俗语、谚语、咒语、俗说、世传等民间语言来讲述民俗事象与民俗活动,使节日生活富有趣味性。
  • 董德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69-176  共有 417 人次浏览
 1  2